三、拍电影大手大脚,做游戏一毛不拔
与电影产业相比,游戏产业的风险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对于许多已经砸进了上亿美元的电影来说,再拿出上千万美元开发一部很有可能会失败的作品谈不上是什么聪明的商业选择。像Atari和《ET》这样投入上亿美元的例子即便在当年也是个特例。但商人毕竟是商人,风险高的大买卖不感兴趣,若说拿点小钱做个半成品忽悠一下粉丝们,他们还是非常愿意尝试的。所以,我们得到了《洛杉矶之战》(IGN 5.5分)、《钢铁侠》(IGN 3.8分)、《猫女》(IGN 4.0分)、和令人扼腕叹息、拥有无限潜力却又被赶工毁掉了的《阿凡达》(IGN 6.8分)。
这些作品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发行方根本就没想做一部好游戏,他们只想做一部还过的去的游戏,做一部不挨骂或者少挨骂、但又能赚点儿小钱儿的游戏。至于商业方面的表现,只要能够做到迎合粉丝们的收藏癖和欺骗轻度玩家,收回那百八十万的制作费往往问题不大。在公关方面还能博得一个全面出击的宣传噱头,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虽然明知自己的产品属于狗肉上不了大席的水平,发行商们往往还偏要将其包装成AAA级作品,各种宣传铺天盖地。而到发售后玩家们会发现,这些作品唯一成功的部分就是格外好看的预告片和截图。比如下面这段预告,绝对是对玩家的误导。
《兰博:游戏版》预告:
四、剧情划地自封,内容疯狂注水
归根究底,有些IP生来就不适合改编成游戏,至少不适合直接照搬电影的剧情进行改编。这一问题在超级英雄游戏中经常出现。老套的英雄故事或许还能在俊男美女们的演绎下在大银幕上勾摄观众们的灵魂,但对于游戏来说,这些故事往往都且缺乏足够魅力,而且太短。将2小时的观影体验改编成10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游戏体验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许多作品只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实现这个效果,那就是注水。它们可能是巨量的无聊战斗、粗制滥造的过场动画、数量惊人的多、质量惊人的低的支线任务。形式多种多样,但水就是水,人人都喝过,沾到舌头就知道。
用现有IP改编游戏肯定是可以成功的,比如《蝙蝠侠》,比如《行尸走肉》(Telltale)。而他们成功的共同点就是,不将游戏的自身内容限定在某一部电影之上。这或许证明了电影和游戏两者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实在难以实现复制性的对接,想要成功,必须另想办法。但对电影进行照抄照搬实在是个省钱省力的好办法,恐怕永远都难以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