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ET》一经公布,就裹挟着电影的强势东风获得了媒体的广泛报道。许多玩家和媒体都对这部作品表示了自己的期待。而这刺激了Atari,使其领导层认定了作品必将大卖。在仅有的5个星期制作期内,Atari花掉了1亿2500万美元开发游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费用用于卡带制作)。而当游戏发售后,如潮水一般的恶评终于其淹没了。这不仅直接促成了Atari帝国的崩塌,也让整个游戏界遭遇了大萧条。
现在看来,5个星期的开发周期就连做一部好玩的Flash游戏恐怕都不够,更何况是一部被寄予厚望的商业游戏了。而就是这种显而易见的、慢工出细活的简单逻辑,却一直没能在电影改编游戏的过程重得到足够的重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游戏的发售必须赶上电影的上映日期。只要做到这一点,有了电影的宣传攻势做后盾,无论游戏多糟糕,都会有不少玩家去买。
二、坑的就是粉丝……和小盆友
能够改编游戏的电影往往都拥有相当深厚的粉丝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近年来如过江之鲫的超级英雄们。各种各样穿紧身衣的“侠”们的家谱里通常拥有近一个世纪的荣光可供夸耀。他们在游戏市场的地位相当于成群出现的Hello Kitty猫和米奇老鼠,对于粉丝来说,别管代言的是鼻烟壶还是猫砂盒,带有其标志本身就已经足够诠释购买的理由了(当然,只是购买的理由,使用的时候完全是另一回事)。
不过这样的话,除了粉丝之外,真的会有玩家去买吗?
答案是肯定的,会有玩家去买,而且买的人还不少。经验老道的核心玩家可能会对这些骗钱的作品嗤之以鼻,但对于许多刚涉足游戏领域不久的玩家来说,此类作品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另外,考虑到国外的许多十岁上下的小盆友还是由父母帮着选购游戏,而有些父母们的游戏鉴别能力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下面这个最近发生的例子可以佐证一下非核心玩家对游戏市场的影响:PS4的首发游戏列表中包含了《愤怒的小鸟》,而这款作品在PS4首发日的销量达到了50000套。国外的一家媒体当做笑话报道了这一销量:大家不难想象得出,当孩子的父母在央求下给小祖宗们买主机时,实在不知道该选什么游戏,唯一听说过的就是《愤怒的小鸟》(自己还没玩过),然后把它连同崭新的PS4一起带回了家。现在,让我们在心里描绘一下这些父母们看到《钢铁侠》、《蜘蛛侠》、《神奇四侠》时的情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