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叉包之前,我对这个名字的印象并不怎么深。但其实,我的人生早已和他产生了交集,只不过这样的关系直到我看见他履历表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光环》系列小说的中文译者——这个小说系列是我除了初代游戏之外,了解《光环》这个瑰丽雄伟宇宙的最早的启蒙老师。而它的中文版,就有着叉包的一份功劳。
从小说到设定集,从漫画到游戏展会的第一线,你都能看到叉包忙碌的身影。他自己本身不但是一个资深的微软玩家,而且从各个意义上说,他都可以称作《光环》文化在国内的传道者。
对叉包的采访是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进行的。他是一个特别时尚的人,打扮得精致而且得体。除却玩家的身份之外,他还管理着一个时尚新媒体平台,在社交平台上也经常分享自己对于品质生活的体验与看法——当然,从数量上来看,还是游戏占据了大头。
他很健谈,我们与他天南地北地聊了很多,从《质量效应:仙女座》的差评风波到游戏平台之争,再到游戏中文化的历史与国内游戏社交网站的兴衰。尽管他可能不算中国年龄最老的那一批玩家,但光说资历的话,也完全可以笑傲群雄。
而他对于《光环》的热爱,也可以说由来已久了。在提起这个IP的发家史时,简直可以用如数家珍来形容——而他也很乐于和其他人分享他对于游戏的知识与经验。
其实,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光环》,它最早的形态是一个俯视角的战略游戏,和“主机平台FPS王者”的定位大相径庭。不过,尽管同样是RTS,却和之前推出的《光环战争》及其二代不尽相同。现在的《光环战争》更像《帝国时代》,如果是Bungie(《光环》系列原开发商)来做的话,绝对不会做成那样。
“要说《光环》真正的‘爸爸’,其实是《神话》,而不是《马拉松》。”叉包对我们说。
《光环》这个IP最初被公开,其实是在1999年——而且不是在游戏展上,而是苹果举办的Mac World上。当时的《光环》是第三人称俯视角游戏,士官长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堆疣猪号(“疣猪式。”叉包纠正道,“因为你不可能每辆车都叫疣猪号嘛,应该像虎式坦克那样才对。有的时候台湾的翻译也挺瞎的。”)还有地狱伞兵。
和一般的RTS不同,虽然视角和操作方式相近,但刚公布时的《光环》是不能建造基地的。“叫做‘即时战术’可能更加准确,和之前Bungie推出的一款叫做《神话》的游戏简直一模一样。”叉包说。
Bungie早年的作品《神话》,就是一上来给你一些兵,然后再给你一个英雄角色,让你去统率这些有限的军队打败敌人——你无法采集资源、建设造兵,它更考验你的是对战略战术的把握。
最初的《光环》和它类似,你需要控制士官长和地狱伞兵,像攻克关卡一样完成游戏。而且,最初它只公布了Mac版,是苹果独占的。
结果,当时微软砸了5亿美元要做XBOX,开始高调进入主机市场。Bungie听了以后很兴奋,是Bungie主动想把自己的游戏改到XBOX平台的——“是他们自己反水的,并不是微软在从中作梗。”叉包强调。
因为合作得很深入,后来微软直接把Bungie收购了。叉包回忆,当时的新闻写的是“大象收购了一只小蚂蚁”,因为Bungie那时候实在是太小的一个工作室了。
由于彼时在主机上玩RTS还不现实,所以《光环》整体被大改,摇身一变成了FPS,并且针对XBOX的机能做了很大的改动。“你会发现《光环1》最后的地图还是有重复感的,而且收束的有些仓促,但并不影响它的伟大。”
尽管游戏模式被改成了FPS,但仔细分析还是不难发现它的RTS血统。人类、星盟和洪魔的三方势力角逐,像极了暴雪系的《魔兽争霸》与《星际争霸》的设定,而对于FPS来说,这还是一个开创性的设计。
《光环》最初于1999年公布,但直到XBOX首发才上市,跳票了很久,也不出PC和Mac版了。但后来的事儿大家也都清楚,《光环》红遍了全球,成为了XBOX上的标杆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苹果微软恩仇录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当时苹果在游戏方面很弱,一直被PC压着打。结果乔布斯好不容易抱住的“大腿”,又反水成了微软旗下的得力助手,不知道苹果公司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光环》除了有《神话》这个爸爸之外,还有个妈妈——《马拉松》。”叉包补充道,“因为《光环》的科幻设定其实就是和《马拉松》一脉相承的。不过这个游戏更早了,连正式的中文版都没有。”
而最初因为无法解决在主机上玩RTS而改为FPS的《光环》,也借由时代的发展,成功地以《光环战争》的姿态重登XBOX的舞台,也算是完成初心的一个夙愿吧。尽管从细节层面来看,它和Bungie最初的设想还是有所不同。
相关资讯请关注:光环战争2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