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曾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以上到王侯将相,下到文武百官,只要是通晓兵法之人,在战法上都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兵力威慑、道义捆绑、迷信宣传,甚至是谈判的言行举止等等,他们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这也反映了战争的胜负往往不只由军队的正面对抗决定,能够从更全面的视角运用天时地利人和,也是无数名将之所以为名将的原因之一。
大宋王朝的起始点,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
彼时,年仅八岁的后周皇帝继位,根基不稳。文武百官正在向皇帝进行新年朝贺时,镇州却突然传来战事消息:契丹与北汉的两股军队从北方南下进犯后周。宰相范质与王溥得到消息之后并未分辨真伪,便急忙命后周禁军之一——殿前军前去迎敌,殿前都点检(殿前军最高统帅)赵匡胤接到命令后,立刻整顿兵马,派副指挥使先行带兵从开封出发。
副指挥使出发没多久,都城中便流言四起,四处都在传“点检做天子”。有趣的是,此则流言只在百姓中流传,并未触传到皇宫之中。等到赵匡胤带兵出发之后,殿前军内部也开始流传“另立天子”的论调:新君年少不懂事,你我战场厮杀,他定不会记在心上,不如另立天子。于是,殿前军内的一批将领便集合起来,为赵匡胤“黄袍加身”,拥立其为天子。
据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的推测,陈桥兵变表面上是偶然事件,实际上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军事政变:赵匡胤先是命人谎报北汉及契丹的入侵,借抵御外敌的名义调兵出城,掌握重兵;随后在城中放出“点检做天子”的流言,在军中散布“另立新君”的论调,奠定舆论基础;最后在陈桥驿“战术喝醉”,表示自己登上皇位纯属被手下逼迫,做好义理准备。
返回开封城之前,赵匡胤还与手下兵士约定:不可抢掠百姓、不可侮辱前朝官吏、善待后周皇帝与皇后,广得民心。一套善后策略几乎滴水不漏,让本应爆发流血冲突的军事政变几乎以和平的方式收尾,使陈桥兵变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兵不血刃地改朝换代。
如果说除去郭嘉之外,曹操阵营中还有何人能挑起大梁,那必然是荀彧了。曹操时常如此说道:“荀彧就是我的子房啊。”(西汉开国名臣张良,字子房)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邺城内兵力空虚,陈宫、张邈等人趁机叛乱,并暗中联络吕布,让其率兵奇袭邺城。等到吕布军到达邺城城下之后,张邈便立刻派人告诉荀彧:“吕将军率军前来帮助曹公讨伐陶谦,应该马上开城为他们提供军粮。”就在众人感到疑惑之时,荀彧已经识破了其计谋,他一边命邺城守军加强防备,一边迅速派人通知东郡太守夏侯惇,让其率军前来支援。不久后,夏侯惇赶到,并趁夜色诛杀乱党数十人,邺城中的军心这才逐渐稳定,吕布军队面临失去内应的境地。
紧接着,豫州刺史郭贡受到吕布煽动,率军数万前来攻城,但在攻城之前,郭贡表示想要先见一面荀彧。就在荀彧打算只身前往时,却被夏侯惇拉住了,夏侯惇道:“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孤身前去一定会有危险,不可。”听完他的话,荀彧平静答复到:“郭贡与张邈他们平时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匆忙率军前来,叛乱的决心必然不坚定,现在(我)趁他决心未定去游说,就算不能让他为我们所用,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我们率先迟疑不去(不尊重他的意愿),他可能会因为愤怒而下定叛乱的决心。”
于是,荀彧一人孤身出城,面无惧色地去面见郭贡。本就决心动摇的郭贡不仅看到荀彧孤身前来,举手投足间还镇定自然,面色平静,似乎胸有成竹、自信非凡。郭贡看到此情此景,料定邺城易守难攻,本就动摇的决心彻底被击溃,便率军离开了。吕布军好不容易找来的帮手就这么撤走了,如今邺城又有夏侯惇的援兵驻守,同时失去增援和内应的吕布军只好在城外僵持。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荀彧孤身出城的勇气,面临强敌时的镇定让人折服。其思虑深远,临敌不惧,下令果断决绝,不仅平定了叛乱,逼退了郭贡,还以最微小的代价稳定住了军心,可谓功绩卓越。
而荀彧后来所主张的“挟天子以令不臣”策略,也为曹军解决了“义理”上的难题,从此出师有名,乃至于令不少地方诸侯不战而降,可谓“不战”而令不臣。
本文由游民星空制作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资讯请关注:率土之滨专区